close

Brahms_Serkin_Rostropovich_DG 002.jpg 

前一陣子聽了新入手的 du Pre 和 Barenboim 灌錄的版本,不是很對味。
趁著最近民意代表假髮議題延燒,挑出了 "兩只電火球" 版(果然閃閃動人吧),緩緩今日的疲倦和壓力。

Brahms 的兩首大提琴奏鳴曲的創作內涵,鋼琴及大提琴被作曲家賦與平等的地位;
德文曲名就寫為 Sonate für Klavier und Violoncello,顯示 Brahms 甚至更看重鋼琴的角色;
在詮釋上因此更關注兩位獨奏者對彼此的態度,挑戰呼吸迎合的默契,當然表現也可以很多元。

或許我的心境比較內斂,或許我真的有點年紀了?對強烈的情感表現有點手足無措。
我喜歡兩個老朋友相遇,午後在老榕樹下泡茶嗑花生,聊自己的人生,關注別人的生活,也可以天南地北的聊。

兩位大師皆為猶太血統(羅氏後來皈依天主教),在演奏事業及藝術表現上也各據絕對崇高的地位。
當年 Rostropovich 嶄露頭角時,曾有樂評表示他很像 Rudolf Serkin( 就是因為......頭 -_-" );
直到 Rostropovich 擔任美國 NSO 音樂總監時,兩人才第1次合作Beethoven第1號協奏曲。
這張是兩人以獨奏家身分合作的唯一一張錄音發行,封面突顯兩人相識的 "電火球" 機緣,帶有詼諧而溫馨的效果。

第1號從首樂章一開始,低緩的樂聲層次靠近,就像當年由鐵幕來到自由之邦,神交朋友見面的感動。
可以感受到兩人在表現上對彼此的尊重,有時願意傾聽,有時也願意暢談自己的抱負或感受;
情感反映 Brahms 的細膩,卻也節制,注重速度及聲量的協調,讓人不會覺得突兀,
得以安靜地享受兩位大師在樂器上的對話。
第2號是個精采燦爛的開始,解說冊裡 Rostropovich 也提到,當他試著彈這些樂段時,
才了解79歲的 Serkin 彈這些意味著什麼意義。

連聽了3天,猶未厭倦!

Recording Date: July, 1982 (Studio)
Recording Location: John F. Kennedy Center, Washington D.C., United States
Deutsche Grammophon 410 510-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amil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